![]() |
老鄉(xiāng):你們機動車走馬路也就算了,還不許我的馬兒走,什么世道!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那馬兒只拉車不看道,那個坐馬車的人彌補了馬兒的不足。 |
這應該是不能上路的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還是周總理說的對。 |
現(xiàn)在路上看這樣的場景幾乎沒有了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szgslaw 發(fā)表于 2018-10-18 10:52 周總理好機智 ![]() ![]() ![]()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 |
能坐上馬車的一定是身份高貴的人![]()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馬路為什么成為馬路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 早在18世紀末,英國的工業(yè)革命帶動了整個英國交通運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但當時城鄉(xiāng)普遍使用的那種黃土小道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有一位叫馬長丹的英格蘭設(shè)計師,設(shè)計了一種便于排水的碎石路,這種路的路面是用碎石擠壓而成,地質(zhì)堅硬平坦,且中間高兩邊低,適應機動車輛行駛,因此,這種路在當時很快得到普及。馬長丹死后,人們一是為了稱呼方便,二是為了紀念他,便在路的前邊加上了他的姓。到了19世紀初,這種鋪路方法傳到我國后,其稱呼演變成“馬路”,一直流傳下來。 第二種:顧名思義,馬路就是馬走的路唄。古時候沒有汽車,只有馬車,走馬車的路自然就叫馬路了。 第三種:西方記者::“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么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