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足而樂 于 2019-3-15 10:52 編輯
拍攝于曾都區(qū)北郊鄧家大灣村
20190311_17390550_1552311567069.jpg (732.47 KB, 下載次數(shù): 210)
下載附件
2019-3-11 21:39 上傳
20190311_17390550_1552311567186.jpg (604.9 KB, 下載次數(shù): 218)
下載附件
2019-3-11 21:39 上傳
20190311_17390550_1552311567287.jpg (738.52 KB, 下載次數(shù): 212)
下載附件
2019-3-11 21:39 上傳
20190311_17390550_1552311567382.jpg (567.68 KB, 下載次數(shù): 208)
下載附件
2019-3-11 21:39 上傳
20190311_17390550_1552311567477.jpg (555.96 KB, 下載次數(shù): 196)
下載附件
2019-3-11 21:39 上傳
20190311_17390550_1552311567574.jpg (769.85 KB, 下載次數(shù): 198)
下載附件
2019-3-11 21:39 上傳
20190311_17390550_1552311567679.jpg (697.29 KB, 下載次數(shù): 199)
下載附件
2019-3-11 21:39 上傳
20190311_17390550_1552311567776.jpg (469.91 KB, 下載次數(shù): 184)
下載附件
2019-3-11 21:39 上傳
20190311_17390550_1552311567867.jpg (442.78 KB, 下載次數(shù): 213)
下載附件
2019-3-11 21:39 上傳











注:1、丹霞地貌的成因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 丹霞地貌分布區(qū)氣候濕潤,降雨豐富,河流發(fā)育,流水切割侵蝕紅色砂礫巖形成。 具體過程:中生代侏羅紀(jì)至新生代第三紀(jì)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經(jīng)歷第三紀(jì)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yùn)動(dòng),使部分紅色地層發(fā)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并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qū)。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jié)理進(jìn)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shí),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后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范圍也不斷擴(kuò)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gè)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后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墻或石柱等地貌景觀。 2、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陸相為主(可能包含非陸相夾層)的紅層(不限制紅層年代)發(fā)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該定義被大多數(shù)學(xué)者們接受,也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布于全國28個(g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qū),溫帶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區(qū)和青藏高原高寒區(qū)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東部的海岸帶,最高海拔可以出現(xiàn)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對(duì)集中分布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gè)地區(qū)。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國分布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將構(gòu)成丹霞山的紅色地層及粵北相應(yīng)地層命名為"丹霞層"。1938年陳國達(dá)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陳國達(dá)正式使用"丹霞地形"這一分類學(xué)名詞,以后丹霞層、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來。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