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文物中發(fā)現地中海“進口貨” " M+ s1 x+ S1 T& r) Q
' l& _+ L9 t3 G, f2 e' a隨州日報訊(全媒記者陳曉林)傳奇曾侯墓,又有新發(fā)現。昨日,我市文化學者王文虎依據近年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等權威科研機構對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蜻蜓眼”的最新科研成果提出:早在西漢張騫開辟“絲綢之路”300年前,隨州地區(qū)已經與地中海地區(qū)的北非古埃及和西亞有經貿往來。
, B& W' z3 X7 L3 G 1978年,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73顆表面布滿圓圈紋的琉璃佩珠,俗稱“蜻蜓眼”。這批2400年前的琉璃佩珠從重見天日起,就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關注。學界最初通過文物比對以為,這些“蜻蜓眼”可能是當時曾國或周邊諸侯國生產制作的“國貨”,因為1965年在湖北荊州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上,就鑲有藍色玻璃。
. X5 r- @& ]9 E4 x( |9 R) E T k4 ~ 真相在“蜻蜓眼”出土數十年后呈現。2014年以來,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與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開展考古合作??蒲腥藛T采用高性能便攜式激光共焦顯微拉曼光譜儀和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曾侯乙墓出土“蜻蜓眼”進行原位無損檢測,確定這些玻璃珠屬于鈉鈣硅酸鹽玻璃,與興盛于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鉛鋇玻璃(如勾踐劍上鑲嵌的玻璃)顯著不同。按照考古學“同構同源,異構異源”定律,既然曾侯乙墓中的“蜻蜓眼”和當時中國本土玻璃成分不同,那么它的源頭必然不一樣。于是,科學家們放眼世界,發(fā)現它和當時地中海南部古埃及、東部西亞區(qū)域的玻璃成分一樣。按照考古學邏輯,它被確定來源于地中海南部、東部地區(qū)。
$ T* f" R' r- Y2 m" f: i 古埃及或西亞“蜻蜓眼”怎么跑到曾侯乙墓里去了呢?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著名史學家張正明、劉玉堂和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后德俊等專家近年來的相關研究認為,中西方文明交流存在著一條早于“絲綢之路”的“玻璃之路”,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正是“玻璃之路”存在的實物證據。后德俊在今年12月中旬接受采訪時介紹,當把國內外出土西式“蜻蜓眼”的地方串聯起來,就可以顯現出一條從地中海經西亞經印度經云貴高原到達兩湖地區(qū)的商道,這條可稱為“玻璃之路”的商道比西漢開通的“絲綢之路”要早幾百年。當然,這條商道不同于今天中歐班列的直達式交流,而是輾轉式交流。
~; `! o/ A7 Q I4 S* h8 w 王文虎稱,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是古埃及文化和兩河文化向南中國荊楚(曾隨)文化饋贈的珍貴禮品,讓人們見識了2400多年前隨州地區(qū)對外經貿的范圍之廣,見證了曾隨文化的開放包容。
. S! T9 x+ Y* ]( L. p! E
2 K4 ^& P' h) e+ C* K: F8 ]/ R6 K* v( Z8 G$ y%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