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足而樂 于 2018-9-18 10:56 編輯
水稻人間寶
石守京 茂盛的水稻地,散落在灣子四周,錯落有致的片片稻田,把灣子淹沒在萬綠叢中,帶著鄉(xiāng)親們的體溫,聚著他們的心血,成了鄉(xiāng)村最樸實、最優(yōu)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放眼望去,恰似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色海洋,水稻在夏風的吹佛下,卷起陣陣綠色的波濤,像是頑皮的小孩子舞動看蓬勃的生命。
3001435_224919060000_2.jpg (165.67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2018-9-18 10:45 上傳
身居城市后,經常在夢里浮現(xiàn)出家鄉(xiāng)的那些景物,尤其是那些莊稼,那碧波如浪的水稻。我仿佛聽到水稻在風中發(fā)出的沙沙聲響,嗅到陣陣夾雜著甜味的清香。讓我找回家鄉(xiāng)的記憶和快樂時光的童年。 閑暇時查閱了一些史料,得知水稻是草本稻屬的一種,屬谷類,原產中國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就開始種水稻。歷史風云,世事滄桑,我想,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種水稻的農民,可曾想到他們培育的這種黃金般的稻谷,后來竟漂洋過海,養(yǎng)活了世界無數的人。在漫長的歲月里,水稻用一代一代的生命輪回精心地呵護著村莊村民,與村莊一起經歷風雨洗禮,一起接受陽光的愛撫。上世紀50年代,水稻畝產不到5、600斤,80年代開始種袁隆平研究的雜交稻,說一畝地能產千多斤,有不少人心存疑慮,說那是天方夜譚,不可能的事,并將上級免費強行分配的雜交稻種喂了雞子,直到秋后,敢于冒險種植雜交稻的農戶稻田里長出馬尾長的稻穗時,細心地農民一數,一穗長出了300多粒稻谷,比常規(guī)稻多了100多粒,這才追悔莫及。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研究的超級雜交稻畝產達到1149.02公斤,創(chuàng)造了世界奇跡。
545f0005f6c146edaef2ad742074559b.jpg (221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2018-9-18 10:45 上傳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每逢谷雨前后,布谷鳥不停地叫著“豌豆保角、開門撒谷” ,喚醒農人們左手持鞭,右手執(zhí)犁,對水牛吆呼著遲打,威逼著水牛拉著一把鋒利的犁鏵劃開春耕的序幕,再用水浸泡剛剛犁過的秧田底。過幾天,再拉著肥、趕著牛,扛著耖,將浸泡疏軟的土耖成泥漿,經過一夜沉淀后放出水,將泥漿作出一畦畦,變成谷種的婆家,待谷種發(fā)芽后,再將秧田底里灌上水,借助水的浮力撒下谷種,帶芽的谷種搖搖晃晃,輕輕地漂落在泥土上,生怕摔壞了什么,所以就有“麥見閻王,谷見天” 的說法,然后再放凈水,借助太陽曬秧田底,曬秧田底可是個技術活,曬輕了,扯秧時帶起一兜泥;曬重了,秧易扯斷;曬到田面上有絲絲裂紋,腳踏上去,能見到腳印才算最好。待秧滿月后,地里的小麥就黃了,農人開始收割小麥,鄉(xiāng)間的田埂上,隨處可見推著種子化肥、肩扛犁耖的男女們,偶爾還能看見拖拉機“突突”地駛過,整個田野像一鍋沸騰的開水歡躍起來。 一場春雨過后,農人開始插秧,不到半月時辰,昨日的金黃一片,就突變成今日的一片蔥蘢、一片蒼翠,漫山遍野的綠像大海一樣鋪天蓋地卷來,淹沒了田野和村莊。閉上眼睛,整個田野里都是水稻拔節(jié)的聲音。這時節(jié)的天空是蔚藍干凈的,土地是嫵媚舒展的。水稻生長著,長到4、50公分的時候,要追一次尿素,還要打藥殺死螟蟲,這時的水稻像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在土地的滋養(yǎng)和陽光的照耀下,一個勁地躥個兒,似乎不幾天,田野長出了青紗帳,一片浩瀚壯觀的風景。
7680048_113051185000_2.jpg (173.19 KB, 下載次數: 8)
下載附件
2018-9-18 10:45 上傳
水稻快要成熟的季節(jié),大自然的芬芳猶如久違的甘露沁人心脾。7月半,新米飯,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經過陽光照耀的水稻,籽粒飽滿、色澤金黃。一穗穗稻谷沉甸甸的,壓得谷桿彎看腰。輕輕抽動鼻翼,滿口滿鼻都是甜蜜的氣息。那年月收獲水稻沒有機械化,一家一戶的幾畝地,全是人工揮鐮收割。割倒的稻谷需2天暴曬干后,打上抱,捆上捆,挑進稻場里堆碼起來,擇天趕著牛拉著石磙輾壓,擼起稻草,揚去雜物癟谷,就剩下金黃飽滿的谷粒了,要是遇上雨天,那可慘了,不但人受累,稻谷也會散落很多,要是雨下長了,稻谷長了芽子,一季的辛苦勞作算是前功盡棄,化作泡影了。 脫了谷粒的稻草秸稈,捆成直徑2尺的草捆子,再一捆一捆堆在自家門前,象座小山備用。別小看稻草,鋪在床上既柔軟又暖和;喂牛的最好詞料;墊豬牛欄是上好的有機肥;發(fā)酵后,點上菌種能長草菇;和著泥摸在墻上,墻能經風吹雨淋,不裂口;蓋在屋上可遮風擋雨能住人;投入灶里燃燒可炒菜做飯;蓋在土坯上能防雨;編成草蓮蓋蔬菜大棚可保溫。人們視稻草如寶,一點兒也舍不得丟掉。
16929662.jpg (272.12 KB,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2018-9-18 10:45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