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隨論超版 隨論編輯 TA的每日心情 | 開心 2022-6-6 12:22 |
---|
簽到天數: 5 天 [LV.2]偶爾看看I
|
孔德淇
9月1日是開學第一天,全國多地幼兒園及中小學學生重返校園。一段家長們“暗中觀察”的視頻在網絡上火了,類似的照片也被大量轉發(fā)。在視頻和照片中,一群家長在送孩子進校園后,紛紛靠著墻向里“窺探”,望眼欲穿,臉上寫滿擔心和不舍。
開學季來臨,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不少家長憂心忡忡、無所適從,擔心他們到校后不適應、受委屈,恨不得24小時貼身守候。而現實生活中,在飯店、游樂場所、幼兒園,也不難看到家長給孩子喂飯,幫孩子穿衣服、鞋子等“寵愛”舉動。但在溫室中生長,并沒有深深扎根地下汲取營養(yǎng)的條件,想讓孩子在社會的巨浪下生存,必須要學會“放手”,讓孩子感受生活的狂風驟雨。
不可置否,親情之愛是所有教育的原點,也是孩子正常成長的基石。但從社會學意義上說,家長不能無時無刻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最終要獨當一面,成為社會意義上的公民。因此,家長對孩子要給予充足的愛又切忌溺愛,以免影響他們的社會化進程。
事實上,“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帶著愛的牽掛。生活屬于孩子,過程中固然有酸甜苦辣。為孩子代勞,讓他們少經歷些事情,少一些感觸,對待生活中的常識不甚知曉,這對孩子來說未必是好事。與其總刻板地認為孩子自制能力差,投入過多的關注與呵護,毋寧把生活歸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體驗百般滋味,在經歷實踐中使情感和能力得以成長、發(fā)育。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未來,都有自己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替孩子們做他們想做和能做的事,是對他們積極性的最大打擊,也是在抹殺孩子自我學習的過程。做父母的在“放手”的同時,也要懂得“放權”:孩子能力以內的事,讓他們自覺去做;能力以外的事情,要善于教導,讓他們努力去做。同時不干涉孩子的“笨行為”。孩子的世界總是天真爛漫的,他們的思想總是天馬行空的,不同于常人,可能他們許多喜歡的事情,成人都不理解,但是不要去干涉他們這些行為,阻止他們探索新奇的世界。
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但過于不舍、百般呵護,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家長要學會拿捏分寸,適當“放手”“放權”,給予他們駕馭生活的能力,讓他們更好地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