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疾控提醒全省居民當心誤采誤食毒蘑菇
5—10月是我省毒蘑菇中毒事件高發(fā)期,以往在恩施、宜昌、黃岡、荊門、荊州、襄陽、潛江等多個市州均有發(fā)生。尤其6、7月份是很多劇毒蘑菇如鵝膏類等的生長期,誤采誤食可能導致死亡。
省衛(wèi)生健康委、省疾控中心在此提醒全省居民:不采、不食是預防毒蘑菇中毒的唯一途徑。
湖北疾控總結了一些關于毒蘑菇認知的誤區(qū)▼
誤區(qū)一 毒蘑菇都很鮮艷相貌平平的就沒事?
很多毒蘑菇都長得不起眼! 例如某些劇毒蘑菇如灰花紋鵝膏、裂皮鵝膏、黃蓋鵝膏、肉褐鱗環(huán)柄菇、歐氏鵝膏、日本紅菇等,外形和顏色都與常見的食用菌極為相似。這些品種都曾在過去一些年造成過重癥或死亡病例。
640 (1).png (551.03 KB, 下載次數(shù): 11)
下載附件
2023-7-6 10:21 上傳
此外,較為常見的毒蘑菇大青褶傘,它是一種外形不太起眼的白色蘑菇,在公園里、池塘邊、草坪、菜地、鋸末堆、垃圾堆等地方均有出現(xiàn)。
640 (2).png (96.08 KB, 下載次數(shù): 17)
下載附件
2023-7-6 10:21 上傳
誤區(qū)二
在以前經常采摘的地方采到的蘑菇不會有毒?
常采的地方也可能混入毒蘑菇!與人工培養(yǎng)的蘑菇環(huán)境單純不同,自然界環(huán)境復雜,雨水、風、動物等因素均有可能將野生蘑菇的孢子帶到不同的地方。因此,以前經常生長無毒蘑菇的地方,也有可能混入外形相似的有毒品種。
誤區(qū)三學會辨認就不會中毒?
蘑菇的外形并不是固定的!很多有毒蘑菇和無毒品種外形相似,僅憑肉眼難以辨別。對于絕大多數(shù)都是劇毒品種的鵝膏類,雖然可以憑借菌環(huán)、菌托辨別,但菌環(huán)、菌托極易脫落。更何況野生蘑菇外形并不會像圖片顯示的那么“標準”,即便同一種蘑菇受生長時間、外部環(huán)境等影響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形態(tài)。 尤其野生蘑菇采摘往往不是一朵兩朵而是大量采集,即便確認會辨認的人,也存在看錯眼讓一兩朵劇毒品種混進去,導致出現(xiàn)重癥的風險。
640 (3).png (530.9 KB, 下載次數(shù): 14)
下載附件
2023-7-6 10:21 上傳
誤區(qū)四蘑菇中毒的癥狀是“見小人”?
蘑菇中毒癥狀有很多!隨著2021年一首“紅傘傘 白桿桿”風靡全網,關于毒蘑菇中毒的討論度大增,有些網友隨之調侃中毒以后會“見小人”。但其實毒蘑菇中毒根據(jù)臨床癥狀分為8種類型,“見小人”只是其中神經精神型的一種表現(xiàn)。我省最為常見的是胃腸炎型,潛伏期通常在6小時以內,主要表現(xiàn)為劇烈的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一般預后較好,但嚴重者可因脫水、電解質紊亂出現(xiàn)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在我省造成重癥和死亡病例的多為急性肝損害型和急性腎衰竭型,潛伏期通常在6小時以上,偶爾也有接近6小時的情況。一般進食量越大潛伏期越短,這類中毒往往會伴隨肝腎損傷,需要及時采取透析治療,且多數(shù)患者會有1—2天“假愈期”。
所以,預防毒蘑菇中毒,不采、不食是唯一的途徑,不要輕易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拼運氣。
如果進食后出現(xiàn)不適請及時就醫(yī)并說明情況,越早得到救治,痊愈的希望越高。
來源:湖北疾控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