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 E1 L2 f5 p a' ?* N1 e3 {* l- j5月29日 周六華中科技大學 綠色合成與催化團隊實驗室 一片忙碌一身藍色實驗服、頭戴護目鏡的唐從輝 正帶著學生們做實驗 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唐從輝在給學生上課。 出生于1991年的唐從輝 已是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 他帶領著一個年輕的團隊 從導師到學生都是“90后”和“00后” 他們的研究方向是能源和醫(yī)藥導向的綠色催化 “我們每周休息一天 今天原本是休息日 但因為有課題需要抓進度 大家又都過來工作了 科研攻關一刻都不能等”
& y* H- s; _; C0 v0 j6 k1 專業(yè)第一保送北大 海外讀博畢業(yè)回母校任教
. u# n/ R! d. K7 i, c' L$ l唐從輝 是湖北仙桃人 高考考入華中科技大學應用化學專業(yè) 隨后以專業(yè)第一的成績 保送至北京大學 畢業(yè)后前往德國和美國攻讀博士后 于2020年回到母校任教 唐從輝在做實驗。 “我很幸運在高中遇到一位非常有熱情、有方法的化學老師 在一次課上講到苯環(huán)的一種命名為凱庫勒結構式 是為了紀念化學家凱庫勒 他對學生們說: ‘希望有一天我的學生當中 也出現(xiàn)一位化學家研究出 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成果 寫進教科書里 我們在書中相遇’” 這段話讓唐從輝深受觸動 從那時起就決定要走化學研究的道路 在國外結束學業(yè)后他毫不猶豫回到母校任教
/ |8 Y6 `% h7 t ]7 x& i- @9 y2 每周7天、每天14-15小時實驗是常態(tài) % P5 k3 H' X; a, k- J' m
唐從輝的研究方向是液體有機儲氫 利用有機分子可逆的脫氫和加氫 發(fā)展高儲氫容量的分子 和溫和條件下的加氫脫氫過程 實現(xiàn)高效率的氫能儲運 他說 “目前,氫能儲運已經可以實現(xiàn) 但還有不斷突破的空間” 唐從輝在做實驗。記者肖僖 攝 科研路上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尤其是在國際上競爭激烈的新領域 為了尋找催化劑發(fā)揮的最佳性能條件 唐從輝和學生們 要針對同一反應嘗試數(shù)百次 每周工作七天 每天14-15小時是常態(tài)
" B# }1 e7 y. c D1 @% g0 Z3 和大多學生同齡 實驗室氛圍輕松活潑 ' X) l W. m, ?: a& ^1 N
在實驗室里 除了高精尖的化學實驗設備 還有一些“年輕”的小細節(jié) 冰箱上貼著“實驗室安全衛(wèi)生守則”: “實驗千萬條 安全第一條 操作不規(guī)范 親人兩行淚” 冰箱上方放著一個音響 是學生們聽歌用的 唐從輝在給學生講解題目。記者肖僖 攝
$ ], `3 Y9 R- @# f
$ g) |) ~7 d. Q- X6 w/ G, Y
唐從輝帶的博士生大多和他同齡 在談專業(yè)時他是嚴格的導師 專業(yè)之余 他更像一起學習的“同班同學” 一起打籃球 跑校園馬拉松 2020級博士生薛文軒 是唐從輝帶的第一個博士生 他說,選擇唐老師 就是看中了他的年輕 談起年輕博導的特質 唐從輝說了兩個詞: 活力和信息化 “我希望實驗室氛圍是輕松活躍的 心情愉悅,大腦才轉得快” 他為課題組制作了一個英文網頁 展示團隊成員、研究方向、科研進展等 他說 “現(xiàn)在是一個信息化的、開放的時代 我們要看世界 也要為世界提供一個 看到我們的窗口” - Z" l* i2 k6 L4 A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