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隨論超版 隨論編輯 TA的每日心情 | 開心 2022-6-6 12:22 |
---|
簽到天數: 5 天 [LV.2]偶爾看看I
|
本帖最后由 隨州日報 于 2023-9-13 09:56 編輯
隨州日報訊(見習記者劉馨怡)9月12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2023年全國科普日新聞發(fā)布會,介紹我市科普工作開展及近期相關活動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fā)布會上,市科協(xié)負責人介紹了全國科普日和近年來我市科普工作有關情況。2002年,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規(guī)——《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頒布實施。為紀念這一里程碑性的日子,中國科協(xié)決定設立全國科普日,作為全國科普活動集中開展的時間。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堅持把推動科學普及、提高公民科學素質作為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把科學普及和科技創(chuàng)新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一體謀劃、協(xié)同推進,不斷開創(chuàng)全市科普工作新局面。全市各級科協(xié)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科普活動,不斷增強科普吸引力、擴大公眾參與面,全社會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日益濃厚,得到了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科普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市科協(xié)、市應急管理局、市氣象局負責人及相關同志回答記者提問,分別介紹了我市全國科普日活動亮點、應急科普宣傳活動開展以及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方面的舉措。
中國網、湖北日報、湖北廣播電視臺、荊楚網、楚天都市報、隨州日報、隨州廣播電視臺等新聞媒體記者參加發(fā)布會。
2023年全國科普日新聞發(fā)布會(摘要)
近年來我市科普工作情況
市科協(xié)主席李霜
一、堅持抓好重點科普工程建設
強化硬件體系建設。推進科技館體系建設,廣水科技館計劃明年元旦對社會公眾開放,隨州市科技館主體建設已經竣工,將建設中國首個原創(chuàng)型交互科技館;強化軟件體系建設。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圍繞人民需求,在傳統(tǒng)媒體開辟科普專欄,撰寫科普文章1000余篇;與新媒體合作互動,在媒體平臺推送系列科普短視頻;強化應急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常規(guī)科普和應急科普的協(xié)同機制。
二、堅持抓好重點人群科普教育
常年開展“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會,組織青少年參加科學調查體驗、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等活動。組織農民群體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培育高素質農業(yè)人才。提高城鎮(zhèn)勞動者群體職業(yè)素質,加強技能培訓。針對老年人群體開展反電信詐騙、安全自救、健康養(yǎng)生、運用智能技術等科普活動。將科學素養(yǎng)知識納入市委黨校教學內容,提高干部科學決策能力。
三、堅持抓好“三個一公里”的落實
完善“最先一公里”的頂層設計。市、縣兩級成立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印發(fā)《科學素質實施方案》,構建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最后一公里”的實踐結合。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將科普融入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融入公園、景區(qū)、紀念館等公共場所。開拓“最好一公里”的有效形式。將科普融入線上線下科普報告、技能培訓、科普研學等多種活動方式,融入科技周、“科技文化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等各種紀念日等科普宣傳活動。
答記者問
1.全國科普日活動已經成為了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載體,深受公眾喜愛并積極參與。請問今年我市的全國科普日活動有哪些亮點?
市科協(xié)秘書長 趙權:
一、形式多樣。主要有科學互動體驗、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展示、科普作品創(chuàng)作、科普知識講解、科普研學游、自然科學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選、大型學術報告會、產業(yè)論壇等各種科普活動。通過線上線下聯(lián)動,將多種形式的主題科普活動貫穿全年。
二、內容豐富。圍繞衛(wèi)生健康、食品安全、應急避險、氣象知識等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推動科普進企業(yè)、進農村、進社區(qū)、進學校、進家庭,涵蓋學會、學校、科技館、科普教育基地聯(lián)合行動及青少年科普、農技協(xié)科普、“云上科普日”等專項行動。
三、突出互動。9月17日-23日全國科普日期間,各地將開展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隨州市暨隨縣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將于9月20日在我市艾草小鎮(zhèn)新街鎮(zhèn)舉行,曾都區(qū)主場活動將于同日在東關學校舉行,廣水市主場活動將于9月22日在印臺廣場舉行。除主場活動外,在隨的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如市博物館每周二至周日、市規(guī)劃展覽館每周二至周六、隨縣香菇博覽館每周一至周五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另外,我們還組建了科技館聯(lián)盟,廣水市科技館(老館)免費開放,曾都區(qū)科普大篷車9月一個月的時間在全區(qū)中小學、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巡展。
2.公眾對應急知識的需求與日俱增。請問應急管理部門在開展應急科普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近期會開展哪些活動?
市應急管理局三級調研員 劉濤:
一、推進基層減災能力建設。組織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村)創(chuàng)建工作,切實提升全市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應急自救技能。目前全市共創(chuàng)建省級綜合減災示范村(社區(qū))20個,國家級綜合減災示范村(社區(qū))5個,爭取綜合減災體系建設補助資金170萬元。
二、廣泛開展群眾性宣傳活動。市應急管理局聯(lián)合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科協(xié)廣泛組織公眾應急科普宣教活動。組織開展“5.12”防災減災宣傳周、安全生產月等主題宣傳活動,宣傳普及洪澇、地震、風雹、火災等應急安全知識。
三、深入開展安全宣傳“五進”活動。制定印發(fā)《隨州市安全宣傳“五進”工作實施方案》,深入全市企業(yè)、學校、農村、社區(qū)、家庭開展安全宣傳和應急科普,推動形成“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良好格局。
四、不斷提升應急科普能力。加強應急新媒體科普平臺建設,充分利用隨州主流媒體資源,拓展應急科普宣傳渠道,廣泛開展應急管理科普宣傳。三年來通過“隨州應急管理”累計刊發(fā)應急科普文章1800余篇,累計轉發(fā)閱讀60余萬人次。
3.氣象科普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我市全民科學素質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請問氣象部門在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方面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市氣象局局長 雷濤:
一、科普陣地多樣化。建好部門科普陣地,在現有2個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基礎上,建設柳林“8.12”特大暴雨特色教育基地。融入地方科普陣地,在地方科技場館中開展氣象科普功能區(qū)建設。共建行業(yè)科普陣地,與教育部門合作,推動氣象科普示范校園建設。
二、科普產品數字化。依托網絡、手機等新媒體,開展數字化科普。拍攝《造化鐘靈秀》《神奇的泡泡青》《冰花與櫻花的浪漫邂逅》等科普視頻,2022年共發(fā)布短視頻60余個,播放量累計160萬余次;《櫻花與冰花的浪漫邂逅》榮獲省科技廳優(yōu)秀科普短視頻。
三、科普隊伍社會化。建成服務基層的專家、服務公眾的講解員、服務活動的志愿者“三專”科普隊伍體系。編寫了20余種科普手冊和書籍,5項作品獲省應急廳、省氣象學會二等獎。
四、科技資源科普化。打造大洪山氣象科普研學基地,研發(fā)氣象科普研學課程,舉辦氣象科普研學主題交流活動,將氣象科普轉化為氣象主題研學游產業(yè)項目,實現氣象部門公益科普和湖北文旅集團經濟增收雙贏的“大洪山”模式。
下一步,氣象部門將扎實推進全省全域氣象科普試點工作,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不斷提升全社會自然災害防范水平和應急能力。
?。S州日報見習記者劉馨怡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