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jié)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zhuǎn)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隨論(請注冊中文用戶名)
x
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的發(fā)現(xiàn),將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曾國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 9月12日,“華章重現(xiàn)——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這是湖北省博物館經(jīng)歷疫情重新恢復(fù)開放后第一個大型文物特展。展覽匯集了周王朝重要諸侯國——曾國系列遺址近10年來出土的精美文物,呈現(xiàn)西周早期到戰(zhàn)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
8ded04d9a6324ce79dcd55fbff661c51.jpg (108.77 KB, 下載次數(shù): 114)
下載附件
2020-9-13 13:48 上傳
華章重現(xiàn)——曾世家文物特展 湖北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龍科 攝 特別是2019從日本追索回國“曾伯克父”青銅器群,也重磅亮相此次展覽,這套器物組合完整,制作精美,銘文豐富,是中國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交易、跨國追索回國的價值最高的一批文物,包括1鼎、1甗、1簋、2盨、2壺、1霝,共8件。
29c56f08079741209942458f4c80f298.jpg (102.23 KB, 下載次數(shù): 123)
下載附件
2020-9-13 13:48 上傳
除“曾伯克父”青銅器群外,本次展覽還展出大量精美青銅器。其中,有象征權(quán)力的龍紋鉞;有酒器、水器、甚至獸首形面具;有用討伐仇敵所得的吉金制作的鼎,用以祭祀祖先,祈求長壽;還有楚王為嫁到隨國的女子羋加所作的鼎,其銘文進(jìn)一步證實曾隨一國兩名。 這些器物名稱您都會讀嗎?它們的主人是誰?它們又是做什么用?快來漲知識! 曾世家文物特展展出了啥? 自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被發(fā)現(xiàn)后,曾國考古不斷取得新進(jìn)展。近年來,2011年以來隨州葉家山、隨州文峰塔、棗陽郭家廟、京山蘇家壟、隨州棗樹林等曾國考古發(fā)現(xiàn)連續(xù)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學(xué)論壇·中國考古新發(fā)現(xiàn)”等,引起學(xué)界廣泛關(guān)注。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豐富而精美的出土文物,揭示了未為史書所載的曾國七百余年的歷史。展覽精選了葉家山、蘇家壟、文峰塔等重要曾國遺址出土青銅器,共分“始封江漢”、“漢東大國”、“左右楚王”、“華章重現(xiàn)”四個單元,呈現(xiàn)西周早期到戰(zhàn)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 曾國是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至江漢地區(qū)的重要諸侯國,始祖為“南公”,可與齊、晉、魯?shù)却髧⒘杏凇妒酚洝分械摹笆兰摇保c文獻(xiàn)中的“隨國”為一國兩名。曾國立國七百余年,經(jīng)歷了從王室藩屏到楚國盟友的轉(zhuǎn)變過程,有著深厚的禮樂文明積淀,是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中世系最完整、時代跨度最長的兩周諸侯國,為研究我國先秦青銅文化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文明進(jìn)程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這些珍貴文物長什么樣? 1. 曾伯克父鼎zēng bó kè fù dǐng
e0bd059214ce4e8e98cfa7e4979e2e8b.jpg (5.11 KB, 下載次數(shù): 120)
下載附件
2020-9-13 13:48 上傳
2019年追繳 春秋早期 青銅 本件上腹飾重環(huán)紋,其下有一周凸棱,下腹部素面無紋。器底有煙炱痕跡。器內(nèi)壁鑄有銘文45字:“伯克父甘婁乃執(zhí)干戈,用伐我仇敵,乃得吉金,用自作寶鼎,用享于皇考,用賜眉壽黃耇,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意為伯克父甘婁用討伐仇敵所得的吉金制作了此鼎,用以祭祀祖先,祈求長壽。 漲知識:鼎,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是古代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 2. 曾伯克父簋zēng bó kè fù guǐ
2019年追繳 春秋早期 青銅 本件器身兩側(cè)有雙獸耳,圈足下設(shè)三曲狀龍足。蓋頂中心飾鳳鳥紋,外有一周勾連紋。蓋器口沿飾竊曲紋,蓋頂、器身飾瓦紋,圈足飾垂鱗紋。蓋內(nèi)壁及器底均鑄有銘文48字(重文2字):“唯曾伯克父甘婁自作大寶簋,用追孝于我皇祖文考,曾伯克父其用受多福無疆,眉壽永命,黃耇霝終,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曾伯克父甘婁”為作器者,其中“曾”是國名,“伯”表排行,“克父”、“甘婁”分別為字與名。 漲知識:簋,指古代青銅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禮器。 3. 曾伯克父甗zēng bó kè fù yǎn
2019年追繳 春秋早期 青銅 本件甑、鬲分體。上部為甑,附耳,口沿下及底部以竊曲紋裝飾。下部為鬲,附耳與器身有連接梗,三足作象首形。器底有煙炱痕跡。內(nèi)壁鑄有銘文16字:“唯曾伯克父甘婁乃用作旅甗,子孫永寶”。
漲知識:甗,原為烹飪用的廚具,后作為禮器流行于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下半部是鬲[ lì ],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 zèng ],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4. 曾伯克父盨zēng bó kè fù xǔ (2件)
2019年追繳 春秋早期 青銅 兩件盨形制、紋飾基本相同。蓋頂有四紐,腹部立有兩獸形耳。蓋頂部飾夔龍紋,蓋器口沿飾竊曲紋,蓋頂、器身下腹部裝飾瓦紋,圈足以垂鱗紋為飾。蓋及內(nèi)壁均鑄有銘文16字:“唯曾伯克父甘婁乃用作旅盨,子孫永寶”。 盨是盛放黍、稷、稻等飯食的器具,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已罕見,使用時間較短。 漲知識:盨,是盛放黍、稷、稻等飯食的器具,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已罕見,使用時間較短。
2019年追繳 春秋早期 青銅
6. 曾伯克父壺zēng bó kè fù hú
(2件)
2019年追繳 春秋早期 青銅 兩壺形制、紋飾基本相同。蓋頂中心飾鳳鳥紋。壺蓋飾垂鱗紋與竊曲紋。壺身從上至下皆以紋飾帶裝飾,層次分明。頸部飾波曲紋與竊曲紋,肩腹部飾瓦紋、竊曲紋與蟬紋。圈足飾蟬紋。蓋內(nèi)及器身口沿內(nèi)均鑄有銘文24字:“唯曾伯克父自作寶飤壺,用匄眉壽黃耇,其萬年子孫永寶用”。 漲知識:壺,是一種酒器。 除“曾伯克父”青銅器群外,本次展覽還展出大量精美青銅器。 曾侯諫盉zēng hóu jiàn hé
2013年隨州葉家山28號墓出土西周早期 青銅 本件除三素面足外,其余器表均施以精美的三重滿花紋飾。器蓋立有一兔形鈕。蓋面飾兩組牛角形獸面紋。頸部以牛紋為飾。腹部施大面積的牛角形獸面紋,爬行龍紋分列兩側(cè)。鋬部飾一獸首,雙耳寬大突出。流上攀爬一龍,龍口作流口。器蓋內(nèi)壁中央、鋬內(nèi)側(cè)均鑄有銘文6字:“曾侯諫作寶彝”。 這類鬲形腹身盉是西周最常見的造型,但本器裝飾風(fēng)格繁縟華麗,浮雕圓雕層次分明,造型生動,是商周青銅器中罕見的精品。 龍紋鉞lóng wén yuè
2013年隨州葉家山28號墓出土 西周早期 青銅 本件作斧形,鉞援中部飾獸面紋,兩側(cè)飾圓雕龍紋。鉞是商、西周時期高等級貴族身份的象征。 蟠龍蓋罍pán lóng gài léi
2013年隨州葉家山111號墓出土 西周早期 青銅 本件圓蓋隆起,蓋頂有一圓雕蟠龍,蓋面飾云雷紋。肩兩側(cè)各有一獸首形半環(huán)耳,耳銜圓環(huán)。肩部立有圓雕牛首,左右各飾一組相對的卷尾龍紋。腹部以大獸面紋為飾。下腹有一獸首鋬。圈足前后各飾一組相對的夔龍紋。 這種帶有高浮雕裝飾的罍只見于周文化邊緣地區(qū),如四川彭縣竹瓦街和遼寧喀左等地。 師圓鼎shī yuán dǐng
2011年隨州葉家山1號出土 西周早期 青銅 本件銅鼎器型高大。立耳飾索紋,口沿下飾浮雕獸面紋帶一周,獸面以短扉為鼻梁。器腹、外底及足根部有煙炱痕跡。器內(nèi)壁鑄有銘文7字:“師作父乙寶尊彝”。 楚王媵隨仲羋加鼎chǔ wáng yìng suí zhòng mǐ jiā dǐng
2013年征集 春秋中期 青銅 本件蓋頂有盤狀捉手,蓋及上腹飾蟠虺紋,腹中部有凸起绹紋一周,其下飾三角紋。器內(nèi)底鑄有銘文28字:“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楚王媵隨仲羋加食繁,其眉壽無期,子孫永寶用之”。銘文證明此鼎是楚王為嫁到隨國的女子羋加所作。 本件是罕見的“隨”字銘文銅器,但并非科學(xué)發(fā)掘出土。羋加墓2019年于隨州棗樹林墓地被發(fā)現(xiàn),出土銅器銘文證明羋加為曾侯寶夫人,這是曾隨一國兩名的鐵證。 曾仲斿父壺zēng zhòng yóu fù hú
1966年京山蘇家壟出土 春秋早期 青銅 曾仲斿父壺出土兩件。器形厚重,呈橢方形。壺蓋飾一周以鏤空環(huán)帶紋裝飾的蓮瓣,蓋外壁飾竊曲紋。頸部設(shè)龍首耳,下附懸環(huán)。壺身飾三周環(huán)帶紋,間以竊曲紋和空帶。圈足以垂鱗紋為飾。壺身長頸垂腹,是典型的春秋早期形制。壺冠及頸內(nèi)壁鑄有銘文12字:“曾仲斿父用吉金自作寶尊壺”。 環(huán)帶紋裝飾雖也為春秋早期所流行,但一般施加在圓壺上,作為方壺裝飾較為罕見。 錯金云紋鑒缶cuò jīn yún wén jiàn fǒu
2012年隨州文峰塔18號墓出土 戰(zhàn)國早期 青銅 本件是組合器,由鑒、缶兩件器物組成,有冰酒、溫酒的雙重作用。四只龍形爬獸攀附于圓鑒上。器身滿飾錯金三角勾連云紋,并鑲嵌綠松石,裝飾風(fēng)格繁縟。鑒蓋附兩個提環(huán),飾鏤空蟠螭紋。缶放置于鑒內(nèi)正中,器身滿布錯金三角勾連云紋,鑲嵌的綠松石多已脫落。缶蓋有一盤形捉手,器身兩側(cè)設(shè)鋪手銜環(huán)。此組合器裝飾精美、扣合嚴(yán)密,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的工藝水平。
|